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三下乡”进行时②|外国语学院“寻味非遗”实践队走进德州市文化馆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作者:朱馨馨 发布日期:2024-07-19

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弘扬当代青年大学生志愿服务精神,7月19日起,外国语学院“寻味非遗”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在山东省德州、淄博、青岛及江苏省徐州市等地开展“寻味非遗文化,赓续中华文脉”系列活动旨在让我院学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通过广泛开展和参与非遗展演、文物保护、艺术创作、展馆参观等实践活动,领会“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进一步增强历史自信、文化自信。



学生们首先接触到的是山东省临邑的传统戏剧“一勾勾”。这种剧种源自高唐地区的鼓子秧歌,以其古朴的演出形式和民间艺人的本色演出而闻名。演员们白天从事农活,晚上则以“锄草班”的形式演出,展现了他们对艺术的热爱和执着。一勾勾拥有七十多个传统剧目,如《东秦》、《西秦》等,以及1962至1965年间推出的多部现代戏,显示了其不断适应时代的生命力。一勾勾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音乐风格独特,剧目内容地方色彩浓郁。聆听老师的讲解,同学们感受到了地方戏剧的魅力。



在节庆日子里,人们会将精心制作的花轿装饰得五彩斑斓,然后由壮汉们抬起,伴随着锣鼓声和欢快的音乐,穿行在村庄的大街小巷。这种传统民俗活动“抬花红”不仅展示了民间艺术的精美,还体现了深厚的历史智慧民族精神。同学更是进一步了解其历史渊源、制作过程以及在当地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德州跑驴以其生动活泼的表演形式和精湛的技艺,展现了民间艺术的魅力。演员们通过惟妙惟肖的动作和表情,将骑驴者与赶驴者之间的故事演绎得淋漓尽致,令人仿佛置身于乡村生活之中。这种艺术形式不仅具有娱乐价值,更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历史传承。它让同学们深刻体会到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和民间智慧的博大精深。



木板大鼓以其浑厚粗犷的唱腔和浓郁的地方气息,讲述了历史故事,传承了文化。早期曲调单调,仅以三弦伴奏,演员自击木板掌握节拍。这一曲艺在河北山东广泛流传,对京韵大鼓、北京琴书的形成与发展发挥过重要作用。木板大鼓的发掘、抢救和保护,对文化建设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张连功的鼓书以其悠扬的高腔、古朴的桥段和轻快的节奏,成为当地春节的独特风景。这种艺术形式不仅吸引了众多爱好者相互学习,也促进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德平大鞅歌以其热烈壮观的场面在众多文化中独树一帜。起源于元朝的大鞅歌,最初是民众以男扮女装的方式,对抗残暴统治者的一种智慧与勇气的体现。随着时间的演进,这一艺术形式不断丰富,融合了扭唱、打伞、持花灯等多种表演元素,并在清末至民国期间达到鼎盛,加入了武场的演练,使其更加多元和精彩。德平大鞅歌不仅是一方水土的文化特色,更是民族精神的缩影,值得同学们去传承和保护。



在文化馆的展台上,德州黑陶以其漆黑的色泽和温润的光泽吸引着目光,散发着迷人的魅力,静静地向人们诉说着古老的历史和文化传承。这些器皿不仅造型古朴,更通过微雕技艺展现出精细的文字和图案,彰显了制作者精湛的技艺和耐心。德州黑陶,作为中国新石器时代制陶业的重要代表,其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现代德州艺人的挖掘与创新,让这项古老技艺焕发新生,成为德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每一件黑陶作品,都是对传统工艺的坚守和传承,让同学们在观赏中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深度。



德州陶埙的制作工艺源远流长,从清代光绪年间的吴灞源到民国初年的李雨村,再到如今李氏家族的五代传承,这一乐器的发展见证了文化与技艺的延续。李雨村先生根据吴灞源先生的手抄本和埙仿做,制作出了流传于民间的陶埙,其浑厚、苍劲的声音至今仍然回荡在人们耳边。德州陶埙不仅是音乐的载体,更是文化传承的象征。



在解说员的引导下,同学们领略了包括德州古埙制作技艺、木刻刀笔书画剪纸等非遗技艺的精美。这些传统艺术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更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通过参与非遗传承活动,同学们深刻认识到保护和传承非遗的重要性,希望能够更好地弘扬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观念深入人心。



在讲解员的生动叙述中,四女寺的传说深深打动了听众。这个传说不仅展示了四姐妹对父母的深厚孝心,更体现了中国传统孝道文化的深远影响。四姐妹的故事告诉我们,孝顺不仅是物质上的供养,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陪伴和情感上的慰藉。她们的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去践行孝道,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四女寺的传说不仅是历史的记载,更是文化传承的载体,提醒同学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孝道和家庭责任始终是社会不可或缺的价值。



德州扒鸡,作为山东省德州市的传统名吃,被誉为“天下第一鸡”,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朝末年。这道菜品不仅代表了德州的文化,更是当地烹饪技艺传承与创新的体现。讲解员的介绍让同学们深入了解了德州扒鸡的制作技艺,感受了德州传统美食的独特魅力。通过这次体验,同学们更加认识到了传统文化的珍贵,并表示将更加关注和支持非遗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宁津杂技,历史悠久,技艺精湛,自汉代以来一直传承并不断创新,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其表演既惊险刺激,又不失柔美细腻,令人叹为观止。宁津杂技不仅展示了杂技艺人的高超技艺,更体现了他们坚韧不拔勇于挑战的精神。每一次成功的表演背后,都是无数次练习和失败的结果。宁津杂技不仅是表演艺术,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精神象征,展现了人类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的勇气和决心。同学们对宁津杂技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并期待其在未来继续发扬光大,让更多人感受到它的魅力。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外语人在国际传播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优势,承担着“让世界读懂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的双重使命。外国语学院“寻味非遗”实践队将从德州出发向东前行,一路上不断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见证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从时光深处走来的非遗文化展现着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实践队将继续以外语之声讲述中国传统文化故事,扛起保护,传承,发展非遗的职责使命,薪火相传、推陈出新,让传统非遗文化不断活起来、火起来,用外语让世界听到中国故事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